秦时明月万里长城儒家君子之道分析
手机阅读
面对这样的反驳,子房也不得不承认“师兄说的固然有理”。但是,先秦儒家的思想有非常辩证的一面:所谓维护伦理秩序、社稷国家难道是绝对无条件的吗?不是的。“民为贵、君为轻”这句话中其实已经点明社会秩序的存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良殿接下来就解释了只一点,这才是“传世儒学”的生命力所在。
子房说: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子房这番应对,既引圣人之言,又非当今帝皇,真是大胆犀利。连二师公都禁不住看了他一眼。对于良殿来说,民为贵,君王社稷的存在是保障民众生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君王社稷的存在不能实现这个目的,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想百姓安居乐业,在位的君王就应该是“仁者”。否则,只会“拨其恶于众”。而当今天子,正是不仁之人,所以他的统治基础也就失去了。
子房的以上论述,正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话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这句其实出自《孟子·离娄上》,不是玄机所说的“圣贤祖师”孔子的教导,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BUG。当然,孔老先生在这方面也是有过论述的。他有著名的“正名”学说,说得就是名实相副。所谓“君君”,是说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负有“君”名的人,必须履行他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子房的这番“谤君”之言已是公然指责始皇帝不是“仁人”,不应该在高位。但他凭什么认定这一点呢?有何论据?
听到子房这番悖乱之词,大师公果断开始有气了。
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甚为读书人,不应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唯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然后别人才能伤害他。

这一次大师公说了一大车,我觉得就两层意思:
其一,子房没有足够的资格和能力认定“秦王不仁”。“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说的是什么东西都要经过衡量和考虑,才能知道轻重。政治和学问毕竟是两个领域。杀人对于百姓来说可能不是仁者的表现,但我们似乎历来对君王“仁”的要求与百姓有所不同。而子房作为一介书生,永远无法处在秦皇的帝王之位上考虑问题,他又有什么资格以一己之见断定“秦王不仁”呢?
其二,更重要的是,子房作为读书人,不应该对君王妄加评断。伏念师公对于小圣贤庄和读书人的定位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志做学问。此处大师公虽然引了不少圣贤之语,但他的这种观点似乎有些迂腐,说服力不强呀。话说,孔老夫子不在其位的时候不是也有不少论述治国之道、君王之道的文章?
更何况,此处掌门为了“逼”子房接受他的观点,连“福祸无门、唯人自取”这种略带威胁性的话语都说出来了(虽然他可能是出于对子房的关心),就更显得心虚。况且此处子房根本不是怨天尤人呀。“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就是在说凡是非议不服君王的人都是“自取其辱”,这真是有点欺人太甚了!
- 拯救小编,无私分享:
相关推荐
- 07-10秦时明月空山鸟语第3集
- 05-16秦时明月空山鸟语第1集
- 03-19秦时明月5君临天下剧情中的各人物
- 02-17秦时明月武力排行可观公正的评价
- 02-11秦时明月特别篇剧情解析白凤人物解读
- 02-11秦时明月君临天下大透底 神秘人物解密
- 02-07秦时明月君临天下白凤人物设定大揭密
- 02-07秦时明月君临天下雀阁场景大曝光
- 02-07秦时明月2月贺岁壁纸分享
- 01-28秦时明月君临天下47集剧情分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