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万里长城儒家君子之道分析
手机阅读
批评完子房的“兼学各家”之后,掌门师公也要显示一下自家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呀,否则批评别人岂不是底气不足?。他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对此段可做如下解:
其一,“君子成人之美”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伏念大师公通过援引这一句,其实是将辩护引向有关“君子之道”的讨论。君子小人之辩向来是儒家的著名命题之一,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人如何成为君子的学说。此处,大师公应该是换了一个论证的角度,他的逻辑是:
大前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前提:小圣贤庄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诋毁王道、动摇国本就是成人之恶。
结论:这是小人的行径,不可取。
其二,大师公的论证看似无懈可击,但其中的小前提不是不可以商榷:小圣贤庄唯一的社会功能难道就是“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这就将此次辩论中隐含的一大焦点问题点了出来:小圣贤庄的社会功能地位问题。其实,子房在前面也已经提到这一点——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一边是教化平和之道,一边是挺身而出,到底该如何选择?
其三,何为“王道”,收留明羽二人怎么就成了诋毁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按照这样的标准,始皇帝的统治算不算王道?好像不是吧。所以,其实我们很难说良殿做主收留二人的行为是“诋毁王道”,这是掌门此举论证中第二个可能站不住脚的问题,也是此次辩论中隐含的另一大焦点问题:始皇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个问题会一直在这次辩论中延续。
既然大师公都扯到了“君子小人”,那子房也展示了自己对于君子之道的理解。
子房: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念: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为什么只截了这两句话就要分析?那是因此此处楼主真是无比纠结,就快被玄机设计的台词给绕晕了!好在现在有点明白过来啦。
首先,“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出自《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现在普遍认可的正解是:“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人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换句话说,“有所不为”和“有所为”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因为有些事选择性的不做了,才有精力去做更应该做的事。
而此处玄机对这句话的理解好像简化为:人有些原则性的事是绝不可以做的,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理解大大淡化了原来理解中前后两句的因果关系,是不是有些不妥?还是现代人普遍都是这么理解这两句的?
其次,“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这句真是太让人费解了!楼主曾经认为这句有语病,是玄机台词设计方面的Bug。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下文的“民众的生机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不为”指的似乎是“不能把明羽二人交给帝国”,儒家不能干这样的事情;而“不忠不孝”指的是,如果不把这二人交给帝国,就是对帝国不忠不孝。如果这么解释的话,掌门此句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你说的不能将两个孩子交给帝国,难道不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吗?
“不忠不孝”是很大的帽子,要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做支撑才能对不忠不孝的行为进行抗辩。且看子房的回答。。
- 拯救小编,无私分享:
相关推荐
- 07-10秦时明月空山鸟语第3集
- 05-16秦时明月空山鸟语第1集
- 03-19秦时明月5君临天下剧情中的各人物
- 02-17秦时明月武力排行可观公正的评价
- 02-11秦时明月特别篇剧情解析白凤人物解读
- 02-11秦时明月君临天下大透底 神秘人物解密
- 02-07秦时明月君临天下白凤人物设定大揭密
- 02-07秦时明月君临天下雀阁场景大曝光
- 02-07秦时明月2月贺岁壁纸分享
- 01-28秦时明月君临天下47集剧情分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