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头引发的血案 (下)
戴金显富贵,佩玉保平安。
这不过是一句美丽的说法,当富贵露在外面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属于自己的富贵,尤其不可强留,否则麻烦就大了。
四百年前,这个宝贝落入凡间,石头的第一个主人叫卞和,楚国人,石头从此有了一个以主人命名的名字——和氏璧。这个不详之物一出现就给自己的主人带来了灾难,所有人都说这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卞和却坚信这是个宝贝,无价之宝。有人在笑,卞和疯了。
是的,卞和是疯了,在所有人都坚持这是一块石头的情况下,卞和竟然把它献给了楚国大王,这真是件要命的事情。好在楚国大王没有要卞和的命,但是存心戏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卞和因此失去了一只脚,从此以后落下了残疾,走路的时候只能一高一低,或者蹦蹦跳跳。这样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一定很高,卞和尤其受不了周围的人以及同行们对自己的嘲笑。
《战国策》有这样一段,说楚国盛产黄金、珍珠、玑珠、犀革、象牙。既然楚国盛产珍珠玉器,相应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卞和只是其中一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有人都说这是一块石头,结论:这就是一块石头。
但是卞和不死心,这是个很偏执的人。他在想,这个东西搁在卞和手里,它就是个石头,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许玉石的含量很高,还是掩饰不了其平凡的本性。看宝贝得先看主人,假设李嘉诚脖子上挎一条铁链子,别人也会认为那是价值不菲的宝贝。
不久之后,砍他左脚的楚王去世了。卞和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献宝行动,这一次的结果与上次雷同,卞和失去了仅存的一只脚,从此以后坐着的时候多,站着的时候少,周围的冷眼和嘲笑有增无减。
没有脚的卞和在这种嘲笑的声音中忍耐了50年,终于迎来了下一任楚王即位。蹉跎中依然执着的卞老爷子这回学机灵了,再砍就指不定砍哪了。卞和这一回采用的是迂回战术,他没有像50年前那样抱着一块大石头在国君面前一口咬定这是无价之宝,而是抱着石头坐在荆山脚下放声大哭,这招叫做制造舆论,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传说中连血都哭出来了(有点假)。
那么大岁数的人哭个不停,国内民众奔走相告,做国君的肯定感到压力,一是自己刚刚即位,影响不好;二是好奇,这老头子哭个什么劲儿啊,难道有冤屈不成。
楚王算是说对了,老人家冤屈不至于,倒是有一肚子委屈。卞和坚信那是一块宝玉,自己出于一片好心把它献给国君,自己有什么过错,反而被砍了双脚,忠贞之人被判了欺君之罪,这年月好人做不得吗?
听完了老人家的一番哭诉,楚王无论如何都要制造一个正面的形象了,无论自己是否相信这一定是宝贝,舆论还是要顾全的,在楚王收下这个宝贝之后,卞和这个人和他的事迹一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卞和失去双足,等待了50年,却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辈子也不白活。卞和离开了,和氏璧还在,从后来的事情看,其实楚王不相信这是什么宝贝的,中间不知经过怎样的辗转,和氏璧出现在了楚国相国昭阳的家里。
有一点可以肯定,肯定不是相国从楚王那里抢来的。楚国很富有啊,珍珠玛瑙玉器什么的东西堆满了仓库,楚王嫌这么一个不值钱的东西搁在仓库里占地方,于是赏给了相国,和氏璧第一次具有了价值。
这个东西搁在相国家里就值钱多了,这可是楚国国君赏赐给自己的,代表的是荣誉,就像国家主席送给我点锅碗瓢盆,在我看来也是无价之宝。在和氏璧这个宝贝面前倒下的第二个人是张仪,这个国际著名大忽悠。
楚相国一直以此为荣耀,并且是炫耀的资本,动不动就请亲朋好友一起来观赏宝贝。一次宴会上,相国又把宝贝拿出来炫耀,众宾客见到这个普普通通的石头,异口同声的大声惊呼:好宝贝!
谁知到这个宝贝就在这次宴会上传丢了,好比是皇上御赐的黄马褂,都是上香供在祖庙上的,哪有弄丢了的,相国能不生气吗?好在找到了矛盾的焦点,张仪同志这回是真冤啊,背上一个盗窃的罪名不说,还挨了一百多鞭子,屁股都打开花了。也许事后张仪回忆道,什么好宝贝,就是一块烂石头!
事实证明,张仪同学虽然人品很差劲,但确实没有偷人家东西。50年后,这个惹人讨厌烂石头又一次重见天日,也许是经历的太多的血腥,这个石头一出现就体现出自己嗜血的本性。不巧的是,这一次石头来到了赵国,赵国上下无不大呼头疼。
蔺相如知道,秦王哪里是想要什么宝贝啊,分明就是挑衅,秦国现在的情况是魏冉和宣太后专政,你秦王还不是和几年前的赵王一样,说话不算数的。就凭你,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宝贝,你说了算不算?
这趟差比较难办,和氏璧虽然不是什么宝贝,如果白白的被秦国要过去,那是折了赵国的脸面。如果不给,就落下了战争的口实,和氏璧的身价继续上涨。
蔺相如暗暗的在心里总结出两点:第一,不能丢赵国的人。第二,不能白白的把和氏璧留在秦国,最好还能折辱一下秦国的大佬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四个字——完璧归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