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3网页游戏门户

首页

全站导航

游戏类型:战争策略
开发公司:游戏谷
运营公司:腾讯
官方网站:点击进入
注册账号:点击进入
游戏状态:公测
进入论坛:点击进入
游戏简介:
《七雄争霸》是一款以战国文化为背景的新一代战争策略类网页游戏,在集合传统网页游戏之精华的基础上,独创多种系统,由国内一流团队精心研发,决心成就策略类网页游戏巅峰之作!
 
《真秦始皇》 替秦始皇翻案
作者:全角哥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0-08-18 19:59

  昨天在书店看到一本书:《真秦始皇》,书名很俗气,封面也很俗气,但是一翻之下,发现还能言之成理,值得一读,于是买了回来。

  本书提要言:这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这确是一本结结实实替秦始皇翻案的书。作者程志先生认为秦始皇非但不是暴君,而且是历史上有为之君中最仁慈的,是“仁君秦始皇”!而秦始皇是暴君的印象,完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加入的“小零碎”造成的。在《史记》文字中,凡是历史事件对秦始皇有褒扬作用是,司马迁立刻就会有一段文字紧随其后,来抵消这种褒扬,甚至巧妙地将读者引向反面。这紧随其后的文字,有的是几个字的心理描写,有的是不知道对谁说的一段话,这就是所谓的“小零碎”。零碎虽小,作用却巨大。

  在剔除了那些小零碎后,仅看历史事件,作者发现所得出的秦始皇的形象是一个仁义、有为、贤明的君主。司马迁加入的零碎列举如下:

  一、吕不韦编书,是文化功德还是面子工程?
  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本来是件好事,今天的人也能认识到《吕氏春秋》的价值,但是司马迁写吕不韦“羞不如”四君子,所以招来文人学士编纂《吕氏春秋》,这三个字的心理描写,使得这件事变成了吕不韦挥霍国家财产为自己争面子;另一处心理描写“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使得在读者的心里,吕不韦成了夜郎自大的无知之徒。于是,本来是流放百世的文化事业,现在变成了遗臭万年的面子工程。可是何以见得吕不韦“羞不如”,吕不韦什么时候说过《吕氏春秋》囊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

  二、吕不韦辅佐秦庄王,好心不得好报
  吕不韦辅佐秦庄王登基为王,并进一步辅佐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秦国,实有范蠡、张良、孔明之功,可是司马迁只用了五个字的心理描写“此奇货可居”,就把吕不韦的人品锁定为: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而已。可是,吕不韦跟谁说过这句话?这么隐秘的思想怎么可能到处乱讲?以吕不韦当时一个商人的身份,不可能有史官记录一言一行,此话从何而来?

  三、十个字一箭双雕,贬损两人
  秦始皇十年十月,因为与嫪毐叛乱有牵连,吕不韦被罢相回到封国河南,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吕不韦。秦始皇“恐其为变”,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命他和家人搬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看了信后“自度稍侵,恐诛”,于是喝下毒酒自杀了。剔除那十个字的心理描写,作者对这两人的印象是:1.秦始皇挺仁义;2.吕不韦这人也有骨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哎呀太长了,不写了...)可是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司马迁想象的,吕不韦喝了毒酒当时就死了,没有留下遗言,他当时怎么想的,你司马迁怎么知道?
写历史怎么能用这样的文学手段?

  四、尉缭为何要离开秦国?又为何没走?
  尉缭的故事中有尉缭对秦始皇相貌的描写和人品的评价,也是引发人们对秦始皇厌恶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要说这个尉缭不是写《尉缭子》的尉缭,《尉缭子》记载,魏惠王曾向尉缭子询问兵家之事,而魏惠王是与秦孝公同时代的人,早于秦始皇100多年。向秦始皇进言的尉缭,只是魏国大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说之人。

  司马迁写道: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问题是:尉缭敢这么说吗?他不怕杀头灭三族吗?显然,这段文字是司马迁杜撰的。

  五、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何敢跟暴君叫板?
  王翦说灭楚非60万不可,秦始皇听信李信只要20万人的话,结果兵败,他没有杀李信以谢天下(就像诸葛亮杀马谡一样),也没有耍任何阴招,而是亲自坐车到100公里外的王翦老家,向他道歉认错,请他出山,当时秦始皇36岁,年轻人能做到这样,非一般也,其胸怀可包容天地。
  深谙读者心理,司马迁杜撰对话纠偏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说这话十分危险,传出去有掉脑袋夷三族的可能,老谋深算的王翦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到处示人。

  第二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君王,江山该不该是你的,你登基是否名正言顺,是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人,你是正根还是野种,也是根本问题。
  然而,根据《史记》的记载,作为人而又是君王的秦始皇,似乎这两个根本问题都有问题。

  神机妙算的吕不韦为何舍近求远?

  从吕不韦认识子楚,到子楚被立为太子,14年时间,这么长时间这么复杂的关系,便生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必得事事如愿才能结成正果,有一环出问题则前功尽弃。
  ……
  吕不韦辅佐子楚,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他为什么不直接在秦国物色人选?为何不干脆去游说秦昭王?就是去说动安国君,也要比扶持子楚获利快得多,吕不韦为何舍近求远?

  答案并不深奥,司马迁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故事中谁怎么想,怎么说,都是司马迁的想象,那不是历史事实。
  随着吕不韦的“阴谋”一步步得逞,读者心中秦始皇的登基,就变得不那么道德,不那么合法了,阴谋说得以成立。

  易中天在“序”中说:“同样,我们作为读者,当然也不必盲从,不必认为程步先生所说就是对的。他其实也是编辑呢!他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对史料也有自己的取舍和编排。例子我就不举了,相信读者自会判断。”这不,例子就来了。作者说:“回望这十几年时间里的变故,环环相扣,事事顺利,子楚大难不死,诸先人恰到好处的辞世,与其说是人谋,不如说是天意。”可是,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这事也太戏剧性了,太蹊跷了,这么的“恰到好处”,难道就不会是“人谋”,就一定是“天意”吗?怎么作者就轻轻放过呢?那嫌疑呀……简直就是一定的^_^

  私生子问题

  就个人而言,要想一句话把一个人骂倒骂绝了,令其说不清道不明,有口难辩,两个字:野种,既否定了其父母的道德人格,又抹杀了其出生存活的合理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七条理由否定私生子

  理由1,《战国策》未载

  理由2,当事人不敢承认,更不敢泄露
  即使这事是真的,吕不韦也不敢张扬,为什么?秦始皇一直认为自己是强大秦国的公子、太子、王,名正言顺,现在,自己的臣子告诉自己,你不姓嬴,你继承王位是弄虚作假,我是你爹,你猜会怎样?找死!

  理由3,史料明确记载,“至大期时,生子政。”

  理由4,子楚登基,吕不韦已无价值,隐忍绿帽子不合情理

  理由5,如果秦始皇在世时就又私生子传言,当躲不过焚书

  理由6,《吕不韦列传》记载自相矛盾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理由7,私生子说与楚考烈王事雷同,极似抄袭

  以上都转述得很简略,要看得过瘾,还是看原书去吧。暂时只看到这里,后面内容还多。

  看了这本书,思想又有一点颠覆,是啊,“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他是继承了他们家族的优良传统啊o(∩_∩)o...
  这多么象春秋时代的楚国,那时的楚国,也是几乎代代都是奋发有为的君主,所以开拓了那么大的疆土,只是到了后来,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最后说一点,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作者的答案是,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因为秦始皇做得太好了,汉武帝做得太糟糕了。我觉得这就有些扯了,司马迁把《史记》写完后,并没有立即传世,而是“藏之名山”,他怕哪个皇帝来追究啊?再说,《史记》本来就把汉景帝、汉武帝父子写得很不堪,这倒不怕触怒汉武帝了?就算说新王朝要丑化、贬低旧王朝,司马迁也范不着给皇帝做文宣工作,他受了宫刑,那样的隐忍,就是为了这个吗?我看,他之所以那么写,还是自己的价值观使然,就像易中天说的:“秦始皇与秦政治不能打等号。就算始皇‘仁’,也不等于秦政不‘暴’。就算秦政不‘暴’,也绝不可能‘仁’”。


找《春秋》攻略,请 百度一下

热门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9 07073游戏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厂商自助后台 商务合作:9537355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