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3网页游戏门户

首页

全站导航

游戏大厅 > 战争策略 > 热血三国 > 三国史话 > 热血三国之还原正真的三顾茅庐

热血三国之还原正真的三顾茅庐

2010-05-25 09:16 来源:官方 作者:鸡蛋五毛钱俩

手机阅读

   
   
    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知名度不够。当时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第二个原因,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一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亲密,食则同器,寝者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多少岁,二十六岁,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多少岁,四十六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四十六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二十六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 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也师表》,读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不有说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   

    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了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 乃见”,但是《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写的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去了以后,然后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那么碰了钉子以后呢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象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的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了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象搞超级男生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种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住在这个地方,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个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他还得了吗!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呢,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说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象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象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呢和《西厢记》里的张生有得一比。   

    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个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呢,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象夫妻关系的,讲究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人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也是不能变的,他必须选准的,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决不能轻意的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成是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刘备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象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试探、了解和需要的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什么唱歌的农民啊,不懂事的童子,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    

    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的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猜有两个原因,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写的这段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是没有问题,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 文学家他的需要。     
 

责任编辑:鸡蛋五毛钱俩
拯救小编,无私分享: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9 07073游戏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厂商自助后台 商务合作:9537355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