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古实证
战国商贸发达,物资交换渠道通畅,对出土金属器的考察似乎不必要了(器物不一定是当地自产)。以下仅讨论冶铸遗址。(当然,曾侯乙墓那华丽的本土制造的青铜器是值得楚国人民骄傲的。)
现存战国时期冶铸遗址罗列如下:
河南新郑仓城铸铁遗址
河北兴隆古铜沟冶铸遗址(属燕国)
湖南麻阳九曲湾古铜矿遗址
河南登封阳城铸铁遗址(属韩国)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冶炼遗址(兼有冶铁和炼铜)
河南西平酒店冶铁遗址
山西垣曲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
安徽铜陵铜官山、凤凰山、铜山、狮子山一带古矿冶遗址
河南巩县铁生沟河三遗址
另有春秋沿用至战国的铸铜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和山西侯马
从数量上统计,仍是晋地遗址居多。其中尤以河南登封阳城铸铁遗址,和河南新郑仓城铸铁遗址的规模大,发掘熔炉较多。
目前发现最早的炼铁竖炉,在河南西平,具有现代土高炉的雏形,鼓风效率和熔融温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登封阳城铸铁遗址和河南巩县铁生沟河三遗址都发现了独特的退火脱碳炉,是战国时期最科学的炉型结构,生产效率高于一般炉型,且可以生产多种含碳量不同的钢铁器物。
经过考古遗迹、文物的证史、补史,我们有理由认为,战国时期韩魏地界(今河南、山西一带)冶金工业最为发达。楚国仅次于韩魏,差距不大。此外,齐国(今山东)的盐铁工业也较为发达,亦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对宣称秦国武器最强的同学,我就说一句:在秦国本土,没有发现一座战国以前的冶铸遗址。多余的话不说了。
秦统一以后,大力发展冶金工业,任命了专门的官员来监督此事。其中有一位主铁官,说起来还是我们的熟人——司马昌,白起部将司马靳的孙子(参太史公列传)。当是时,在很多地方都新建了工坊,陕西地界也有一座。可惜秦很快灭亡,这些现成的工坊都被汉朝捡了便宜。在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旧六国的一些大型冶铸工坊在汉代仍焕发着活力。
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战国时期军工业,也许会感觉各地差距不是很大,事实上,这些差距的确没严重到像今天的步枪VS核(度)弹的境地。但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差距在战争与农耕中的影响还是不小的。立国之本,不外乎“耕、战”二字(这一点,我非常支持儒家),而冶金工业直接影响着军事和农耕,间接影响政治格局。魏国因为有旧晋国冶金工业的底子,兼以制度上的优化改革,成为战国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并创立了强大的魏武卒;韩国的变法紧随其后。这些都需要经济实力作基础。考察战国时期各国冶金工业的情况,对深入理解战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