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烈王十六年 魏袭邯郸,不克。
威烈王十九年 魏败赵师于兔台。
威烈王四年 魏败赵师于北蔺。
威烈王六年 赵伐齐,至鄄。
威烈王六年 魏败赵师于怀。
显王元年 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七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显王十五年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克之。
慎靓王二年 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
赧王中二十七年 秦攻赵,拔杜阳。
赧王中三十三年 秦伐赵,拔两城。
赧王中三十四年 秦伐赵,拔石城。
赧王中三十五年 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赧王中四十二年 武安君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
赧王下四十四年 赵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赧王下四十五年 秦伐赵,围阏与,赵奢纵兵击秦师,解阏与而还。
赧王下四十六年 秦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拔。
赧王下五十年 秦伐赵,取三城。
赧王下五十五年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赧王下五十六年 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
赧王下五十七年 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
赧王下五十九年 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
昭襄王五十六年 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馀里,遂围燕。
昭襄王二年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昭襄王二年 赵以廉颇为假相国,伐魏,取繁阳。
昭襄王三年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
昭襄王五年 燕王使剧辛将而伐赵。赵庞爰御之,杀剧辛,取燕师二万。
昭襄王十一年 赵人伐燕,取狸阳。
昭襄王十一年 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昭襄王十三年 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
昭襄王十四年 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昭襄王十五年 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
昭襄王十八年 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赵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昭襄王十九年 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始皇帝下二十五年 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没有将联合进攻的战争算入统计之中,赵国对他国防御战合计 5胜19负 主动进攻战 6胜0负 对攻战合计 3胜8负
赵国没有和楚国和韩国发生过战争,和其他四国战绩如下:
防守魏国进攻邯郸,一次守住,一次被魏国攻破.主动进攻魏国一次,成功.与魏国对攻,四战皆负.易守难攻,而且魏国攻的还是邯郸,能攻破一次比赵取繁阳有含金量;对攻战胜负是对两军最公平的,魏国四胜赵国,可见赵国对魏国居劣势.
对齐国,三次主动进攻都成功了,优势明显.齐国既没有攻打过赵,也没有发生过对攻战,可见齐国对赵颇为忌惮.
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守住4次,失败18次,与秦的对攻战四战皆负.赵从没敢主动攻秦.易守难攻,秦能攻破赵18次,并且在对攻战中对赵保持全胜,当中还包括长平之战,两国间的差距是一目了然了.说赵能对抗强秦,那简直是胡说八道了.
对燕国对攻战是三战皆胜,主动进攻燕国两战皆胜,优势巨大,赵国无疑是燕国的煞星.
总结赵国战国与六国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当然不是弱国,能震慑齐国,把燕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这不是一个弱国能办到的.但是也不能盲目抬高它的地位,说它国力堪比秦国,失败只是统帅问题,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赵国对秦国的失败是源于两国间天壤之差的国力所致.从赵魏之间的战争可以看出,赵国的能力略逊于魏国,和魏国一样处于不弱不强的中等地位.
也许你会说,这些战争是处于不同时期的,并不中肯,但如只截取赵国最强盛的时期,对其他国家是否中肯呢?纵观战国,一国强盛,必袭六国建霸业,一国衰弱,必被六国攻伐,成为它国霸业的垫脚石,可别跟我扯什么合纵联盟,战国只有利益,少有诚信.所以,以一国在整个战国史中的战争胜负情况来衡量一国军事的强弱,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