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徐晃传》载: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满宠所率之兵是曹操“五千精骑”之一部,精骑主力被曹操带去江陵,因曹操不知往汉津方面逃敌是刘备一行,故派给满宠的精骑不会太多。在满宠看来,前有汉水挡住刘备去路,届时一定能将其击灭。《魏书·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汉津之战,《徐晃传》载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甚略。从双方的态势看:关羽水军占据优势,关羽水军,尤其船步兵皆系“精甲”,为救刘备一行主将关羽定要速战速胜、亲临指挥,逃将张飞、赵云等,更要背水一战;而曹军方面满宠精骑已成强弩之末,失去锐势。徐晃步骑也相当疲劳,力不从心。可知曹军必败无疑。《三国志·魏书》〈纪〉〈传〉好言胜,讳言败,虽然不载其败,但仍然不能隐没此役的结果。
汉津战役之后,刘备与关羽水军俱由水路东至夏口。但也有人认为刘备、诸葛亮由汉津过江走陆路至江夏郡安陆,再至夏口。我以为此说不妥。一则刘琮举荆州以降,江夏郡及安陆已落入曹军之手,《三国志·魏书·文聘传》:“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且江夏郡与曹操之地陆接并非安稳地带,即使刘备进占江夏郡也不能自保。二则刘备、诸葛亮从鲁肃计已定速至夏口并与孙权协商联合抗曹,刘琦驻夏口。刘备即使想听听刘倚的意见,也没有必要再去安陆。三则刘备去安陆必多带些人马,关羽水军去夏口尚有一多半曲折的水路,且汉川驻有文聘本部水军,为安全汁刘备也不取安陆之行。《蜀书·先主传》载:“刘备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众万余人,俱到夏口。”可见刘备并非由关羽水军战船载至汉津渡口对岸与刘倚相遇而去夏口,事实上文聘已降归曹操把守汉川,刘琦之旅不论是从陆路还是水路都很难通过这里到达汉津。《关羽传》记载更为肯定:刘备“与关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即同走永水路到达夏口。
关羽水军南下最后一战是寻口之役。《三国志·魏书·文聘传》:“太祖征荆州,……厚礼待之,授聘兵”,文聘原是刘表大将,刘琮降曹文聘拒降,曹操至襄阳文聘诣降,操即遣文聘与曹纯、满宠等追剿刘备于当阳长匝阪,旋即派任江夏太守兼管军事,指挥汉川水军拦截南下关羽水军。因此役有功进封寿亭侯、加讨逆将军。乐进本来把守襄阳,曹操遣其追击关羽,襄阳之战关羽水军“皆走之”乐进未得寸功,于是继续南追关羽。观其赶在关羽水军之前抵达寻口,当因关羽水军曾滞留汉津大战接应刘备,乐进亦率轻骑从上游渡过汉水直趋江夏郡,一为搜寻游击刘备,二为与文聘会合截击关羽水军。
从《文聘传》所载此役情况看,寻口之役是水战,文聘指挥有方,汉川水军的攻击拦截给关羽水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损失。但江夏“民心不安’则军心不定,关羽水军凝聚力、战斗力强于汉川水军,因此在战斗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三、关羽水军成功南下的原因与意义
关羽水军南下东进历经磨难,一路上战斗不止,多次打破曹军追歼、截击,终于取得成功。从关羽水军南下始末看来,水军成功南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曹军而言,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载:曹操当年七月始征刘表,但曹军兵力分散,战线太长,数十万曹军屯扎各地,尚须调兵遣将组织力量,因而进兵迟缓,贻误战机,是年七、八两月竟无实质性进展。这就给刘备、关羽收编刘琮襄阳水军、组建关羽水军、准备南走造成可乘之机。《魏书·武帝纪》:曹操“九月至新野。”得知刘备南走,才分兵而进:徐晃取中庐、临沮、宜城,以乐进之师追歼关羽水军,曹操则亲统精骑追歼刘备。因此,又大大削弱了对关羽水军的攻势。其二,曹军远来疲惫。汉律之役,徐晃一支人马由樊城“讨中庐、临沮、宜城”,继而由宜城讨关羽于汉津。满宠一支人马则随曹操击刘备于当阳,再战关羽于汉津。两支人马均行程数百里,疲于奔命,体力伤损很大。其三,民心不服。诸葛亮曾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亦有同感,寻口之役乃是水战,汉川水军原是刘表大将文聘本部,水军素质当不在刚刚组建的关羽水军之下,但江夏一带“民心不服”,致使汉川水军战斗力明显劣干关羽水军,遂为关羽水军走脱。汉水中、上游曹操没有一支水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追击、拦截关羽水军的几路曹军中,除汉水下游的文聘汉川水军以外,均属步骑或轻骑兵,步骑行动迟缓,轻骑虽机动性很强,但同步骑兵一样不能于水上战斗,结果在关羽水军面前都一筹莫展,无所作为。
就关羽水军而言,从根本上说是首先得力于刘备在荆州推行的政策深得人心和军心。刘备在新野大败曹兵,给刘备树立了可以信赖的形象。刘备能礼贤下士、结交豪杰,对荆州中上层注意团结争取的工作也颇有成效,史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人劝刘备放弃随行大众,刘备说:“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去!”当然,襄阳可取不等于可守,不弃民众是民力可用,但从中不难看出刘备的人本思想和务实思想的确是很突出的,得到荆襄一般人的信赖与追随。习凿齿曾赞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间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总之,刘备的为人、推行的政策及一系列举措,这样就增强了关羽水军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关羽杰出的军事指挥和水军不避艰险、英勇作战则是南下成功的关键。关羽水军成功南下首先得力于水军将士不避艰险,同仇敌忾:第一,关羽水军的建立是仓促的,建立于曹操大军压境之际,水军操练不足,但水军拉得起,开得动。第二,关羽水军成份复杂,既有刘备本部人马,也有刚刚归顺的刘表旧部,可是这支水军有很强的凝聚力,内部很团结。第三,关羽水军南下行程长,面对的情况复杂,曾与曹军发生多次战斗,孤军作战,屡战屡胜,摆脱了曹军追歼,有很强的战斗力。第四,关羽水军不避艰险,不惧强敌,接应刘备、张飞、赵云和鲁肃一行脱离绝境。第五,关羽水军南下始有终,水军全师抵达夏口,刘备、诸葛亮等着手联吴抗曹,水军南下实现了好的结局。其次,取决于主帅关羽卓越的战略战术。襄阳之战是水、陆军之战,关羽旨在“走”字,保存实力,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汉津之战是陆战,关羽旨在接应刘备一行,以船步兵为主力以逸待劳,速战速胜;寻口之役是硬碰硬的水战,对方强大,有备而来,关羽旨在摧锋必进开拓航道,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发挥了优势。
总之,水军南下成功取决于关羽杰出的组织指挥才干和优良的军事风格。主帅关羽胸有大局、知己知彼、不畏强敌、思虑精专、敢打硬仗,以己所长克敌之短,治军严整,善待卒伍。关羽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出色的指挥艺术,为水军南下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关羽以其指挥水军成功南下,开拓荆州等赫赫战功,得到刘备的厚赏与重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赐关羽金“金五百金,银千金,钱五千万,锦千匹。”(《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毋庸置疑,关羽水军成功南下之举,打破了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救了刘备集团的命运。为刘备保存了一支军事主力。关羽水军是一个时期内刘备所拥有的唯一的军事力量。依靠这支军事实力的存在,诸葛亮出使孙吴,孙、刘结成联盟。赤壁之战关羽水军是孙、刘联军主力之一,与孙权水军协同作战,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关羽水军是刘备南徇四郡的主力,依靠这支主力两栖作战,拓定荆州,得以壮大实力,进取益州,形成鼎足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