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区推荐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3-08-29 16:21
甄姬与曹植,在三国杀中有着非常奇怪的良好协同性,在野史二人也有一段非常浪漫的故事,在此奉上民间的种种美好的传说,也让各位三国杀的朋友在牌桌上洛神、落英和酒诗的时候,感受到一丝浪漫的情怀。
民间有关甄姬与曹植的故事
甄洛女士死时四十岁,正是内在美和外在美都同趋成熟,最有魅力的迷人年龄,成为一缕冤魂。但文学史上,却为这位冤魂,留下佳话,那就是她跟她丈夫弟弟曹植先生的一段爱情。文学史上没有详细叙述他们叔嫂怎么相识,和怎么幽会。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弟弟初睹嫂嫂容颜时,跟他哥哥一样,也会同样神魂飘荡。而曹植先生文学方面的造诣,跟气质潇洒,远超过浑身流氓气息的哥哥曹丕。真正的爱情是不认识权势的,叔嫂之间,遂存在着灵和肉的爱慕。
这桩奇异的宫廷型亲暱,因曹植先生的一篇赋,而流传下来。在这篇文学作品中,曹植先生当然不敢明目张胆指出跟他相恋的人就是他的嫂嫂,但他用洛水女神“宓妃”代替她,命名为“洛神赋”。赤裸裸的写出嫂嫂的绝伦美艳,和二人的缠绵缱绻。写赋的时间是二二二年,甄洛女士已死一年矣,生既不能再见,只有寄望于冥冥中相会。《昭明文选》特别介绍说,邺城陷落时,甄洛女士被不解风情,只知道肉欲的曹丕先生霸占,曹植先生“殊不能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我们不能不感到命运对人的作弄,假如当初第一个闯进袁家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甄洛女士成为曹植夫人矣。二二二年,曹植先生去洛阳朝见老哥,曹丕先生大概要吃老弟的豆腐,或者为了报复老弟的荒唐,就把甄洛女士生前所用的枕头(玉缕金带枕)教他瞧,曹植先生看啦,流下眼泪。曹丕先生索性把枕头送给他,曹植先生辞朝回国(曹植先生当时的封号是甄城王,甄城,今山东省濮县),在洛水过夜,思念甄洛女士,《昭明文选》曰:“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曹植),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所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令被发羞,将此相貌,重睹君王(曹植)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与王(曹植),王(曹植)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曹睿——甄洛女士的儿子)见之,改为洛神赋。”
曹睿先生是曹魏帝国第二任皇帝,他把男女幽会的“宓妃赋”“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显然他不知道那位风情万种的女神,就是他的娘亲。[1]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长姿势:对叔嫂之情的质疑
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类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juàn)城之“鄄”。“鄄”与“甄”通。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