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看孙武3w破20w的战果。殊不知,在此之前,吴楚的对战已经达到了,6胜3平1负了。况且伍子胥的“疲楚误楚”也已经折磨了吴军6年之久了。因此,个人认为并不能把柏举之战的功劳尽算在孙武头上。
再有,柏举之战,吴国的战略意图何在?史料上说“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溯淮水浩荡西进。”这等阵容,一旦落败,不怕吴国一蹶不振么?因此我只能推断,吴国是打算尽灭楚国,可是,当时楚国还有几十万大军在手,而吴全国精英才3万,若说灭楚,是不是有点太冒险,退一万步说,即使灭了楚,凭借3万士卒,要占据诸侯环伺的广大的吴楚领土,消化整个楚地。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楚军竟然直破郢都,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可见,吴军虽然把握了入楚的良好战机,却对发楚这一军事行动,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既定战略目标。因此,后来被秦楚扫地出门,几乎寸土未占,就不奇怪了。
第三点,从整个战役的进程看,孙武固然是抓住战机,迂回到楚国北部,趁敌空虚,长驱直入,突破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但是兵力薄弱,决定了,吴军无法重兵布防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军竟敢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汉水。这是典型的孤军深入,沈尹戍就是看到这一点,才制订了西阻敌军于汉水,自己迂回后方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大家试想,如果按这个进程走下去,如果没有那个大夫史皇坏事,沈尹戍成功达到目的。吴军将面临断粮、被夹击的命运,到时候,东有大别山,西有汉水,吴军唯有南下,北渡江水撤退,但是大军在侧,岂容你从容渡江?这完全就是自己把自己送进人家口袋里。如果楚军沉得住气,围着你,拖着你,就是不和你打,那样完全可以慢慢困死吴军,就算以孙武的能耐,想不吃亏也不可能。但凡有2个稍微开明点的将领,就可以致吴军于死地,但是历史就偏偏选中了囊瓦,真是白痴不在多,一个就够了。但是这一仗,怎么看都是烂计划的一方,打败了更烂的一方。实在看不出在战略上,有什么精彩的对决。
以少胜多,虽然平添了些许战争的魅力,但是兵者,伤敌一万自损八千,以多为胜还是战争最基本的准则,以少胜多必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而战场上,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虽然韩信的井陉之战,同样也是将帅不采纳正确的意见,才导致的失败。但是韩信当时是形势所迫,必须攻赵,有一定的被动因素。可是吴国伐楚,却并没有一定要如此深入的理由。以当时吴国的国力,最多是占领大隧、直辕、冥阨三关,以图日后入楚,甚至连三关都不要,就去做一次临时的土匪,大肆抢夺楚腹地的钱粮以及人口,然后速速离去。慢慢扩大领土和人口,此消彼长,才有灭楚的一天。
在不论胜败结果的前提下,单从战略战术角度讲,柏举之战并不能算是孙武的得意之战,其中很多做法,甚至大大违背自己的军事学说,所以,很可能在整个柏举之战中,有很多决策并非出自孙武之手,也是出于无奈吧?这也是唯一可以为其解释的说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