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3网页游戏门户

首页

全站导航

游戏类型:战争策略
开发公司:游戏谷
运营公司:腾讯
官方网站:点击进入
注册账号:点击进入
游戏状态:公测
进入论坛:点击进入
游戏简介:
《七雄争霸》是一款以战国文化为背景的新一代战争策略类网页游戏,在集合传统网页游戏之精华的基础上,独创多种系统,由国内一流团队精心研发,决心成就策略类网页游戏巅峰之作!
 
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加强版(4)
作者:全角哥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0-08-18 20:22

  从某种意义上说,邯郸之战无疑是长平之战的继续,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与长平之战一样,这场战役同样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一)赵国毁约抗秦是否对自身有利? 

  邯郸之战,赵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赢得了惨重的胜利。史称“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战后的赵国百废待兴,一片萧索,已不复有强国之势了。那麽,长平战后,赵国毁约抗秦这一决策到底对不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总的来看,如约割地与毁约抗秦各有利弊。如约割地其利在于,赵国虽损失一部分国土,但最起码可以获得两年以上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后举。而赵割城事秦其弊在于,弱己而强敌,这犹如人割肉饲虎,人之血肉有限,虎之贪欲无穷。另外,长平战后,赵人视秦人为仇雌,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赵国统治集团如割城讲和,也将极大的打击赵国的民心士气,甚至于激起民变。赵国毁约抗秦,利用缓兵之计,暂时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调动了秦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避免了弱己强敌的局面。赵国统治者坚持抗秦,是民心之所向,激发了斗志,增强了赵人的凝聚精神。但不利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赵国抗战除了激发自身战争潜力,硬拚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希望是力促天下合纵救赵,以成共同击秦之势。但长平战后,各国视强秦为虎狼,闻之丧胆,避之有恐不及,岂敢轻易援赵?由于各国观望成败,这就注定了邯郸形势,时而千钧一发,时而气若悬丝,赵国几乎不支,邯郸险些城破。以此看来,赵国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但除了元气大伤,伤筋动骨外,赢得实在是侥幸与勉强。从战略角度来看,赵国毁约导致在长平惨败之后,几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又遭到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实际上,毁约抗战对新败的赵国而言,无疑是一步险棋,其风险远远高于履约割地。邯郸之战,在合纵未成的情况下拉开帷幕,赵国获胜的可能性甚至于远远低于长平之战。毫不夸张的讲,长平的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而邯郸的惨胜使赵国丧失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百姓疲弊,人丁凋零,难以恢复,赵国作为第二号军事强国的基础不复存在了。其实,赵国如若依约割六城,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与秦国决战,用以保存国力,以图后举。这虽失利于前,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获利在后。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给了每一个国家复兴的机会,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更何况强赵乎?不逞一时之快,不忿一时之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仍不失为明智之举。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标准答案不仅仅是一个。 

  (二)秦国在赵国负约抗秦的情况下,大举攻赵,这个战略决定对不对呢? 

  许多学者都认为邯郸之役,秦国大举攻赵,是因怒而兴师。有人甚至提出了一种假设:长平战后,赵国毁约,秦国不必攻赵,而只需加紧攻韩,赵国新败,肝胆俱裂,只图自保,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极小。魏、赵两国不救韩,则韩亡、魏孤、赵不得独存。持此派观点的人认为,秦国如若趁机灭韩,控天下之枢,比直接攻赵更具威胁。先不论此观点正确与否,至少这个假设在当时是极难实现的。赵国毁约抗秦而韩国贿秦恭谨,秦国怎能放着倔强不屈的赵国不打,而去进攻必恭必顺的韩国呢?赵国毁约,使强秦威信扫地,昭王颜面无光,处于维护自身霸权方面的考虑,大举攻赵也是秦国必然要做出的战略抉择,这是形势所必然,并非人谋所能扭转,此其一。其二,秦国如若攻韩,则魏赵势孤,三晋不保,魏赵两国岂能见死不救?唇亡齿寒如此浅理,信陵、平原焉能不知?从后来的事实来看,魏楚两军既然敢救援邯郸,难道就不敢救新郑吗?可见此论,有不合逻辑之处。我认为,秦国即使攻韩,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各国合纵自保,秦国仍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以此来论,秦国大举伐赵,有其历史必然性,不应视为战略失误,也不完全是因怒而兴师。邯郸之战,秦国的最主要的战略失误在于忽视了各国合纵的可能性。虽然,秦国遣使赴梁威胁魏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秦国君臣仍然迷信自身武力,而轻视天下合纵。邯郸败绩,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长平战后的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对各国取得了无以伦比的优势,但依靠自身力量,仍然无法抵御三国以上的合纵攻击。因此,天下合纵对秦而言仍是致命的威胁,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最难突破的瓶颈。 

  三、邯郸攻防战中,秦赵双方战役战术得失的分析。 

  邯郸之役,赵国在战役战术方面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赵国在战前利用宝贵的战略喘息时间,在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一系列周密的组织与动员,从而将综合国力与军事潜力发挥到极至。当面临秦国的大举进犯后,赵军放弃野外决战,集中主力,退守邯郸,坚壁清野,使秦军顿兵与坚城之下,面临“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的不利局面。赵军坚守邯郸,一改长平之战初期的消极防御策略,不断遣敢战死士出城反击秦军,赵国各地留守部队也不断袭扰秦军之后。赵军在战役指导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守中有攻,以攻促守,这使得秦军既不可能全力围攻邯郸,又时常有后顾之忧,进攻能力锐减。可见,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赵国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策略,是非常可取的。正是因为邯郸之战中赵军采取了比较成功的战术,赵国才逐渐摆脱战前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向有利自身的方向进行转化,为最终的合纵击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回旋时间。而纵观全局,秦国的失误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秦国大举伐赵,实为形势所迫,本无不可,这一决策本身应不能视为是战略上的失误。但秦国伐赵在战略企图上产生了偏差。 

  实际上,秦国伐赵有两个战略目标可供选择:一,是攻取赵国所割六城,用以震慑天下,以分赵势,以弱赵国。二,是破邯郸彻底灭赵。很显然,第一个战略目标对秦国而言显然更容易达成,而第二个战略目标要想实现就决非易事了。因为,长平之战,秦军虽然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但自身也伤亡过半,虽经修整,但国力疲惫,本身也不具有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的实力。可见,秦王取邯郸灭赵国的战略企图在赵人的拼死抵抗之下,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秦国围攻赵都邯郸,久攻不下,已成疲惫之师,其外强中干已为天下所共知,从而使“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应是秦国的失策之一。秦军强攻邯郸一年有余,后方精兵被抽调一空,河东重地也没有部署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防卫日渐空虚。在战役后期,秦国在面临魏楚联军夹击的局面下,还要继续强攻邯郸,这实际上已成为秦昭王挽回颜面的孤投一掷了。故邯郸前线的秦军主力,一旦遭到优势联军的三面夹击,就一败涂地,几乎无立足之地,溃退中的秦军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在河东地区组织起坚强的防御,从而一溃千里。这显然应该是邯郸战役中秦国损兵失地的重要原因。 
四、邯郸战役期间,秦大将白起抗命被诛是否是冤案? 

  后世对白起被诛,多报以同情。无可否认,白起力谏秦王不可伐赵,从军事上来看,是无可辩驳的。作为秦国护国之神的大将白起,破强楚,战伊阙,鏖兵长平,百战百胜,屡建奇勋。可是这麽一位秦军的灵魂人物,却在国家与军队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多次负气托病,拒绝履行自己的指挥职责。是关国政,有分歧很正常,但当国家危难,君王忧惧,无数袍泽血染战场之际,为大将者,即授君命,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置个人生死毁誉于不顾,以身为护国之盾,方现忠勇本色。以此来论,白起所言的“不忍为辱军之将”未免牵强,失于意气。将士碟血沙场,生死置之度外,何况名声哉? 

  最不应该的是,白起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公开化,大庭广众之下对伐赵失利颇具微词,朝野皆知。这使得秦昭襄王很难堪,下不来台,且加上白起多次抗拒王命,使国君的个人威信受到了严重损害,王权受损,君臣对峙,为秦立国五百年来之罕见。故昭襄王深恨白起,杀机必露。因该说,秦王处罚白起是完全必要的,不如此何以维护国法军纪?白起作为秦国高级将领对军法所载抗命不遵,如何处罚,应该是心知肚明的,这就如同杀人者要偿命一样。以此来论,秦王处罚白起,直至最终按律赐死,均是有法可依,既然合法就不能属于冤案。但我们认为,白起被秦王赐死虽说不属冤案,但也有不合情理之处。白起抗命事出有因,所谏虽直率但出于一片忠心,念其前功,应免一死。降为士庶,以观后效,应该是最适当的处置。但秦王在恼羞成怒之下,必杀之而后快,实在有些过分了。面对邯郸失利的局面,秦王杀白起,秦国梁栋倾,这如同自剪羽翼,自断股肱,为六国去一劲敌,实乃不智之举。长平之战,成为了秦国武安君的最后绝唱,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谶语“杀降不吉”这是否是天意乎?邯郸战后,白起这颗战国世代最璀璨的将星在西北陨落了,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大规模进攻,也暂时停滞下来了。 

  为时近四年的惨烈的长平——邯郸大战,秦国最终以沉重的代价摧毁了东方头号军事强国——赵国,取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两百年烽火连绵的战国时代的最终结局,已经确定无疑了。邯郸战后,天下进入了最后二十年平和时期,函谷关内的秦人正在积聚着力量,这是黎明前的最后一丝寂静,混沌乱世的夜空上即将展露出统一的曙光。赵国历经四年英勇绝伦,可歌可泣的战斗之后,最终无可挽回的失去了这场战争。但赵人精诚团结、相忍为国、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就如同“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一样,已化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魄,而永为世人所传颂。让我们记住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这一段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以及无数为此献身的无名战士。他们的名字不见经传,他们的事迹彪炳千秋。

  附件资料: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兵力对比(自周天子以下,按各国兵力数量及动员能力排名) 

  周天子(含东西两周)有护卫之军万余。 
  (一)秦王国 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二)楚王国 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三)齐王国 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四)赵王国 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五)魏王国 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六)燕王国 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七)韩王国 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八)中山王国 见卒不过十万。 
  (九)宋王国  见卒五六万有余。 
  (十)鲁公国  见卒五六万。 
  (十一)越王国 见卒五六万。 
  (十二)蜀王国 有兵万余


找《春秋》攻略,请 百度一下

热门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9 07073游戏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厂商自助后台 商务合作:9537355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