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3网页游戏门户

首页

全站导航

游戏类型:战争策略
开发公司:游戏谷
运营公司:腾讯
官方网站:点击进入
注册账号:点击进入
游戏状态:公测
进入论坛:点击进入
游戏简介:
《七雄争霸》是一款以战国文化为背景的新一代战争策略类网页游戏,在集合传统网页游戏之精华的基础上,独创多种系统,由国内一流团队精心研发,决心成就策略类网页游戏巅峰之作!
 
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加强版(2)
作者:全角哥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0-08-18 20:18

  围绕这场大战,人们自然有如下一些疑问: 

  一、赵国君臣团结,将相和睦。赵孝成王通晓事理再有平原君与蔺相如辅佐。赵最高决策层,似乎不应该在长平大战,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临阵换将这一匆忙的决定,原因是什麽?难道仅仅是中了敌国的反间计这麽简单吗? 

  应该说,赵孝成王对临阵换将这麽重大的人事命令的发布,是有他的考虑的,也是充分的听取了不同意见并不是草率的决定。(大臣中只有蔺相如坚决反对撤换廉颇起用赵括为大将)。赵王这麽作是有其苦衷的。众所周知,这场大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赵国方面总共动员了五十万人参战。五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粮草与武器装备的补给,每日的消费支出十分巨大。战争已进行了八个月,赵国的战争经济不堪重负,战略储备也消耗怠尽。赵决策层对此深为忧虑,廉颇坚守不战与秦军打消耗战持久战,其目的在于以老秦师,拖垮秦国。然而综合国力上是秦强赵弱。秦国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绕,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赵国虽军事实力强大,但地处北方,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也并不充足,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小国与大国拼消耗,只是权宜之计,岂能长久? 

  廉颇的持久战方针,虽在战役指导上是稳妥的打法,但有悖于国力,宏观的看并不符合赵国国情。这实际上是赵国本身难以克服的一个矛盾,同时也是国家统治者与军事指挥者经常发生的一个矛盾。赵王数次命廉颇出战,速战速决。廉颇鉴于战场形势,拒绝王命。故赵国决策层均认为廉颇是怯战,普遍对其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秦国不用反间计,赵国撤换廉颇也是迟早的事。应该说,赵王速战速决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关于此点后文还将阐述),但撤换廉颇起 

  用赵括为将的决定是错误的,蔺相如反对这一人事决定,并不是反对赵王的速战速决的方针,而是反对赵王用人不当。廉颇老成持重,自赵奢去世后,已是赵国唯一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赵括出身于赵国军事世家,聪明好学、有才辨、在赵国年轻将领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实战经验的锻炼,在军事上还是不成熟的。赵王受其外表夸夸其谈所迷惑,从而让他代替廉颇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不合适的。赵王可谓是不知人。赵括至长平后,错误的理解速战方针,且年轻气盛不辨虚实,不明地理,行事轻率给赵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赵王如用廉颇虽不能说必胜,但最起码不会把老本赔光,输的这麽惨。 

  二、秦赵双方军事实力并不悬殊,秦国因何最终能大获全胜,在九个月中干净利索的歼灭了赵军四十五万? 

  首先,秦国大举攻赵并不是因怒而兴师,是经过一番精心的考量与周密的准备的。秦军先发制人,有备而来,秦兵分两路,一路防韩魏援赵,而以主力迅速攻占了赵国的晋东南形胜之地,逼迫赵国在不利的时间,不利的地点同自己决战,可谓掌握了先机,一直操控着战争主动权。在长平战场上,秦军屯兵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丘陵地带,险阻不固,已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赵易,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赵数十万大军成瓮中鱼鳖矣!秦军如此布置兵力可谓得兵法之要,老谋深算,用意颇深,赵括不明地理焉能不败? 

  秦国在大举伐赵之前,遣使赴韩魏诱之以利,迫之以威,使两国不敢救赵。在赵国初战不利,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时,秦国一方面加紧进攻赵军,一方面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五国举棋不定放弃援赵。这一轮的政治外交较量,秦国手法老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秦善于利用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施以反间,并暗中换将,封锁消息,周密的制定了诱敌合围的作战计划。在赵军被围后,先发动进攻阻其突围,后积极组织打援,坚决割裂赵军内外联系,从而使赵军的援救与突围企图成为不可能。秦国君臣相互配合默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合围作战的光辉范例。秦赵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统治者决断力、意志力与双方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争潜力上的全面较量。秦国军事强大、国力雄厚,秦统治集团注重政治、外交、军事多种手段打击对手,相互配合默契,且在伐谋用奇,军事指挥方面技高一筹,秦国的最终胜利不是偶然的。 

  三、赵军是否真的就打不过秦军? 

  我认为赵军是一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尤其是赵军陷入重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战斗了四十九个日夜,“粮尽弓失绝,鲜血涂天地。”称得上是可歌可泣! 

  (1)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东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过于保守,无险可守还避而不战,完全是消极防御,后期又采用拼国力的持久战,使赵军数战不利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克劳塞为茨说过,最好的防御是由一连串进攻的盾牌所组成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消极防御是守不住阵地的,你就是一块钢板也会让敌人一点一点凿穿。后期赵国决策层制定的速决战方针虽说符合国情,但用人不当,致使速战速决成为了一场军事冒险。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在赵军被围之初,赵括如若趁赵军兵力雄厚,士气尚在之际,组织全军皆尽全力,拼死突围,从理论上讲,赵军突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不至于被秦军全歼。赵括在军事指挥上,贻误战机,致使大军全军覆没。 

  (2) 赵国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并不见得打不过秦军。赵国抢先接收韩上党,控制晋东南险要,在战略运用方面是积极的。赵国应集中重兵扼守上党,控制险要,凭险据守,使秦军主力在崇山峻岭中无法展开,一来以老秦师,二来为赵国动员抗秦赢得时间, 此为上计。如果,上党不守,赵军也可向邯郸方面逐步退却,并抢占有利地形同主力汇合。从而诱使秦军出险地,深入赵境,处于远离本土、无险可凭的境地。赵国以退为进,可使秦军后勤补给线拉长,千里运粮,损耗日巨,况且秦军粮道暴露在平原地带,防不胜防。赵国却可以缩短粮道,就近取粮,以利坚守 。赵国晋阳守军既可南下切断秦国在晋南的军事运输线,也可东出太行山威胁秦军之后。在邯郸的赵军主力可遣得力大将率领车骑快速部队远出,反复抄掠与争夺秦军在河内地区的粮道。这样可使秦军补给不济,并有后顾之忧,不敢全力向前。秦军如大举猛攻赵军营垒,赵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坚守阵地,一方面选派精兵猛卒反冲秦阵挫其兵锋。秦攻坚不利,后方受威胁,再加上粮道不畅,六十万大军必乏食。这样,战争就会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面发展。此正是用奇之时,赵国可寻求在持久中速决的良机。 

  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赵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遣使赴魏楚两国,共约合纵攻秦。魏楚两国与秦世仇,并不希望秦胜赵败,之所以不援赵,是因为惧怕秦国威势,犹豫不决,故采取观望态度。如两国见秦军败势渐露,参战蹑秦军之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如此,赵军破于内,魏楚联军击于外,将使秦军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之下。这样的话,秦赵两国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四、秦军在战后为什麽要坑杀赵国降卒? 

  实际上秦国坑杀赵国降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赵国降兵为保活命,不得已才降秦,家小均在故国,人心思赵。他们不会真的为秦国买命的。且人数众多,一旦有变,非秦军所能控制,若放他们回国,前功尽弃。既不能用,又不能放,成了累赘,不如杀掉,以绝后患。秦国虽说大获全胜,但也受到重创,士卒死伤大半,国力疲惫,赢得也很勉强。赵国民风骠悍,君臣团结,秦国杀掉赵国降卒,可以彻底的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让赵国丧失所有的本钱,难以翻本。从而确保秦国的绝对优势,为下一步灭赵做准备。从此可见,秦统治集团的手段毒辣。 

  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在短时间内,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因为,秦国坑杀赵国降卒,既坚定了赵人举国同仇,誓死抗秦的决心,又阻绝了其他五国军队降秦之心。此举,或多或少为秦国统一天下制造了障碍。 


找《春秋》攻略,请 百度一下

热门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9 07073游戏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厂商自助后台 商务合作:953735556@qq.com